活動內容安排:低年級開展“超市購物”活動:準備玩具幣(1元、5元、10元)和標有價格(1-10元)的玩具商品(如鉛筆、橡皮、小本子),讓學生分組模擬購物。活動分三個層次:“買1件商品,付多少錢”(認識價格);“買2件商品,一共花多少錢”(鞏固加法);“付10元買一件5元的商品,找多少”(鞏固減法)。活動后讓學生分享“購物心得”,比如“我買了鉛筆和橡皮,一共花了3元”,在實踐中應用10以內加減法。
中年級開展“校園測量師”活動:分組測量校園內的物體,如教室的長和寬(用米尺)、黑板的周長(用軟尺)、課桌面的面積(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拼)。測量前讓學生討論“如何分工”(1人扶尺子、1人讀數、1人記錄),測量中提醒“尺子要拉直”“讀數要平視”。測量后計算:教室面積=長×寬,黑板周長=(長+寬)×2,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公式的意義。拓展任務:“估算操場一圈有多少米”,引導學生用“步數”測量(先測一步長,再數繞操場一圈的步數),體會估算的實用性。
高年級開展“家庭小管家”活動:讓學生記錄一周的家庭支出,分類統計(如食品、水電費、娛樂),計算各項支出占總支出的百分比(如食品支出200元,總支出1000元,占20%),并用扇形圖表示。分析“哪項支出最多”“如何節省開支”(如“水電費占15%,隨手關燈可減少支出”),應用百分數和統計知識。活動后每組派代表分享“家庭預算方案”,在實踐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。
跨年級開展“圖形創意拼組”活動:提供七巧板、磁力片等材料,低年級學生用七巧板拼出指定圖形(如小魚、房子),理解圖形的組合;中年級用磁力片拼長方形、正方形,探究“用多少個小正方形能拼出一個大正方形”(邊長為2的正方形需要4個小正方形);高年級用圓、三角形、長方形拼“校園平面圖”,標注各建筑的形狀和大致尺寸,應用圖形知識。
舉辦“數學文化節”活動:包括“數學故事分享會”(如“阿基米德測皇冠體積”“祖沖之與圓周率”)、“數學謎語競猜”(如“一加一不是二——王”)、“數學家名言展覽”(如“數學是科學的皇后——高斯”),讓學生在文化熏陶中感受數學的魅力。
活動實施措施:每次活動前明確任務和分工,比如“校園測量”活動中,每組設“組長”(負責協調)、“記錄員”(記錄數據)、“發言人”(匯報成果),確保人人參與。準備充足的材料,如測量工具(米尺、軟尺)、記錄表格、學具幣等,提前檢查工具的準確性(如尺子是否刻度清晰)。
活動中教師巡視指導,重點幫助有困難的小組,比如“購物活動”中不會計算總價的學生,引導其用“數手指”“擺硬幣”的方式解決;“測量活動”中尺子用不好的學生,親自示范“如何對齊起點”。活動后組織“成果分享會”,每組展示活動記錄(如購物清單、測量數據),討論“遇到了什么問題,如何解決的”,比如“測量操場時尺子不夠長,我們用了‘接力測量’的方法”,培養問題解決能力。
評價方式:關注參與度和過程表現,而非僅看成果。評價維度包括:是否積極動手操作(如測量時是否主動拿尺子);是否參與小組討論(如是否提出測量方案);是否能與同學合作(如是否幫助組員記錄數據)。活動后發放“實踐小能手”證書,分類表揚“最認真的小組”“最有創意的方案”“最默契的團隊”,并展示優秀成果(如測量報告、購物清單),讓學生在成就感中激發對數學實踐的興趣。
 
 
 
 
 
 10.39K
 10.39K 8.31K
 8.31K 下載文檔
下載文檔


 
 
 
 
 使用微信掃碼付款
使用微信掃碼付款
 換一換
 換一換
